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华体网页版 > 专题专栏 > 最美福日人 >文章页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讲述我的创新故事】
牛智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华体(中国)成员企业中诺通讯全资子公司北京讯通安添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软件经理,工作以来多次“跨越”不同领域,以创新思维成功主持攻克了手机电视业务、老化测试、手机相机模块等多个在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技术。本期为您讲述:
用创新为每一次转型赋能
14年前,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我加入北京安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创新不问“出身”,我深以为然。在创新活动中,企业是出题人、答题人,也是阅卷人。在行业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中,我也不断经历业务领域的转型,而创新就是我不断攻克难题的“动力源泉”。
回望2009年,中国移动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当时的TDSCDMA手机必须要支持移动电视功能,否则无法申请入网证,也就无法销售。而研发设计的TD-SCDMA手机正是公司的主营产品——可以说,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公司要么“关门”、要么转型,是真正的生死问题。
那时,手机终端大多是简单的功能机,软件设计、开发难度以及工作量都很大。而这个技术门槛,不仅对于我们,对行业内所有的TD-SCDMA手机厂商,都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当时,我主要负责文件系统,而手机电视业务属于网络多媒体领域,需要研究电视信号接收的芯片、芯片驱动软件、移动电视协议模块、视频解码软件和播放器等。公司将这项“命运攸关”的任务交给我,也是我的重大转型和挑战。
对芯片、协议等相关新知识不理解,我就研究标准、分析协议、上网查阅,并请教工程师,很快掌握了业务原理和数据流程。在调试环境方面,当时只有中国移动研究院具备条件,但是到这里调试的厂家很多。为了更快开展调试工作,我起早贪黑,每天早上7点就到研究院排队,调试设备、编写代码、验证效果,直到晚上关门才走,终于实现了电视信号的接收、数据鉴权、业务识别和节目播放。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数据鉴权相当困难,需要完成广电数据和移动网络数据之间的匹配。我总结了一种方法,叫“一学二编三验”:“一学”是学习两网协议的结构和定义,找到匹配点;“二编”是把对协议的理解编译成可被手机识别的代码;“三验”是在测试环境下实际验证程序执行情况。通过反复尝试,在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我成功在手机中加入了电视业务,并通过了移动运营商测试和入网认证测试,北京安添也成为业内最早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在移动电视芯片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创新实现一板兼容多家芯片,通过软件自适应功能,保障了芯片的供应,助力华为等大客户成为移动首批集采厂商。
2015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公司又面临售后返修率高,影响产品口碑的问题。为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售后成本,公司决定在工厂建老化房,并导入老化测试。作为生产制造中的重要环节,老化测试采用软件自动化的方式,大批量、长时间验证手机的软硬件系统稳定性,并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为后续项目提供数据支撑,是降低售后成本,提升售后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
那时,我在多媒体技术领域已日渐成熟。公司把老化测试任务交给我,是我面临的第二次业务转型。
老化测试功能要掌握的“核心密码”是编写一个全新的软件模块,它能系统化、自动化、批量化地进行信息收集和报告,需要面对所有的硬件设备,考虑主要的应用场景,模拟可能的用户环境。这就要求这个软件本身是非常“健壮”的,否则测试结果就会不准确。
为此,我没日没夜“泡”在工厂和车间进行软件编写的研究。早期的老化房面积小,没有空调和耳麦,上千台手机同时运行,温度高、噪声大,让人浑身不自在。另一个难题在于老化的器件很多,逐个测试会耗费不少时间,降低产能。创新就要敢于涉险滩,我开始研究每个器件的特性,分析测试原理,最终实现了同一时间段多个器件同时进行测试。
经过3个月的攻坚,老化房顺利搭建完成,退机率从之前的7%降到了4%以下。看到生产线中,上千台流转的手机同时使用自己开发的程序,不良品被逐个拦截,真是既震撼又开心!
过去的十余年,手机相机功能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已成为重要卖点,不掌握这一技术,很难吃手机设计这碗“饭”。2018年,行业中的大公司对于相机制作分工很细,而我们公司业务还仅限于应用层,碰到多数问题只能依赖平台商和摄像头厂商解决,长此以往将制约公司发展,加大相机模块投入刻不容缓。
要和时代赛跑,就必须掌握高速发展的摄像采集、ISP、图像和视频优化等技术。而最关键的,是加大人员投入。我的第三次业务转型,就是作为团队的领军人,负责相机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联发科平台迭代升级,基础平台的变更意味着之前的经验无法借鉴,相机业务要从零开始。同时,相机模块也非常复杂,涉及软件、硬件、器件、结构、生产等各个方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意识到,这次的突破口是加强管理创新,依靠团队力量进行技术攻关。
由于团队人员少,我就将相机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大家既有专攻又兼顾其他模块,做到一专多能。在公司建立相机实验室后,我又为大家分解流程和原理,内部组织团队人员进行串讲,总结经验和教训。我还对工作的目标、计划、执行、检查、结果、责任和奖惩都作出明确要求,最终实现了团队管理的“零借口、零拖延、零返工、零扯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经过4年的发展,团队开发的相机功能已实现从最初的一前一后两个摄像头,到如今前后5个摄像头,从单一拍照功能到现在支持双摄虚化、光变、HDR、视频防抖等功能,从之前的效果调优需要借助外力4人5月完成调试,到现在3人3月独立完成相同工作,并同时拥有高通、MTK、展锐平台的调试能力。这些改变也让我充分体会团队创新的力量。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一路走来,公司持续培育创新沃土,产品机走向智能机,从3G走向4G、5G,从单一设计、制造走向ODM的全流程交付,从单一手机品类走向消费电子产品的多品类,发展势头日新月异。我也会始终扎根岗位,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加强创新成果培育,让“创新不问出身”在团队中蔚然成风。